四、主要作品
作品有散文集8部(其中待出版2部)、民间故事集1部、参编古籍整理3部。另创作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多篇。创作200余万字。
《大洼如歌》,200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描写渤海湾南大港湿地(俗称大洼)专集,描写自然、人文之美。
《大洼行吟》,描写南大港湿地及收入部分游记散文,展示大洼生态之美、山水之美。
《丹顶鹤的那些事儿》,2010年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国家林业局、中国散文学会专题著作。自费考察丹顶鹤,行程4000公里,是国内第一部以散文笔法创作的丹顶鹤专集,文笔精美,语言生动,融文学性、知识性、科普性为一炉。多省市列为读书月百部推荐书目,他被誉为丹顶鹤的代言人。
《九秋》,华文出版社出版。集中描写南大港湿地,笔法细腻、厚重,凸显大洼湿地生态散文之美。2015年《九秋》获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
《肖冰梅传》,细腻描写一个自强自立女子,以无比坚强的意志抚养5个孩子成才的故事。
《九秋芦花》,为河北沧州渤海新区文化丛书,精选湿地散文,多为作者生态散文代表作。
《父亲树》,待出,日记体散文集,以一个父亲在孩子重病后竭尽全力拯救孩子的生命,揭示父亲责任的神圣与人格的伟大。可与《妞妞》堪称姊妹篇。
《燕赵山水》,待出,游记散文集,结集太行山、燕赵大地等地游记散文。生动传神,行文追求唯美。
《神鞭赶水》民间故事集,与刘增华合著,收集大洼淀民间故事15万字,地域特色浓郁,引人入胜。
五、创作成就
散文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美文》《散文百家》《中华散文》等几十家报刊,作品获河北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散文名作奖一等奖、第六届散文名作特别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英奖一等奖等多种全国、省级奖项。散文《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2008年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以大洼文学领军作家和文学成就评选为“2008年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2014散文集《丹顶鹤的那些事儿》获河北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2015年散文集《九秋》获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2015年获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
作品入选《中华散文大辞典》名录、多年度《中国散文年选》《我最喜欢的散文100篇》以及当代散文家选集《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致小鸟》等十余种全国选本。已有散文作品200多万字。并有诗歌、评论、民间文学及古籍整理等。有民间故事集《神鞭赶水》、参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注释、《纪晓岚全集·史通削繁》点校、《中华散文大辞典·清代名篇》等。
六、人物评价
《人民日报》曾报道,“专家认为,张华北长期生活工作于广袤的湿地大洼,是观察细致、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家,在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境界。他善于将自然、社会、人类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了作品的道德和理想之美,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散文作家。”(《人民日报》2005.9.22)
“华北先生欣喜地抒写着这里一年四季中美丽的风光,抒写着这里种种的树木和花草、飞禽和走兽。他描摹得相当的周全、熟稔和逼真,如果没有经过许久的体察与认真的揣摩,肯定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在阅读着这些篇章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法国作家布封笔下的那些篇章。在勾勒每一种具体的对象时,华北先生确乎是显出了博识和精确的笔触。”(林非《大洼如歌·序》)
“可贵之处在于,他坚守大洼,并以大洼为基地,伸张他在散文领域的创作天地。他立足于生活化,着眼于具象化,并加以提炼与升华,创作出湿地文化的独特品位。”“他的语言文字无疑是情文,却又不是笼而统之概括得了的。除语间带情,富有感染力之外,他的细腻而洗炼,描写到位而不拖沓的语言功夫显然是突出的特色。这里固然是基于作者内在富于情韵的素质,同时也与经验、技巧的圆熟和练达有关。”(石英《九秋·序·生活与艺术如此谐合》)
“他用逼真唯美生动最激情的文字描写大洼的景色和情感,并把关注生命与自然,追求‘生态散文’作为立足点,潜心地把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融于文字,力图用文学的形式为保护生态环境起一种人类精神的净化作用。成为一位出色的生态散文作家。”(《中国网·将文字与生命深深融入“大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