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洼文化

张华北散文创作简介
作者:南大港产业园区   发布时间:2011-5-11 10:17:08 

 

一、人物简介

张华北,男,散文家,笔名北夫、大洼北夫,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四川省合江县。大学学历。原供职于河北沧州南大港农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散文学会会长。 
      
作品有散文集《大洼如歌》《大洼行吟》《丹顶鹤的那些事儿》《九秋》《肖冰梅传》等。

散文以渤海沿岸大草洼等生态散文为特色,风格细腻而厚重。作品多次获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一等奖、中国当代散文精英奖一等奖等多种全国、省级奖项。散文《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2008年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为“2008年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2014散文集《丹顶鹤的那些事儿》获河北第12届文艺振兴奖,2015年散文集《九秋》获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2015年获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

作品入选《中华散文大辞典》名录、多年度《中国散文年选》《我最喜欢的散文100篇》等十余种全国选本。已有散文作品150多万字。并有诗歌、评论、民间文学及古籍整理等。有民间故事集《神鞭赶水》、参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注释、《纪晓岚全集·史通削繁》点校、《中华散文大辞典·清代名篇》等。

“大洼文学”代表作家、领军作家,2000年,铁凝到沧州召开座谈会,对“大洼文学”文学板快作了定性,正式将“大洼文学”作为沧州的一个文学品牌。                                                                  
      

二、人物经历

张华北原籍四川省合江县榕山镇,出生于合江县城关镇

幼年在虎头乡真武大队转龙塆表娘家度过,后入县幼儿园、南关一小

19599月入泸州市前进下路小学

19602月入合江县中心小学

1961年夏随家人迁居河北省南大港农场,入四堰完小

1963年底入南大港农业技术中学,半耕半读

19667月毕业,插队劳动

1966.8-1972.11南大港农场新建队职工、林业队会计员

1972.11-1979.1农场糖酒厂职工、政工员

1979.2-1987.1农场计财科统计、计统股长

1987.1-1990.1农场场办室副主任、计划投资办主任

1990.1-2000.1农场党委办副主任、主任

2000.1-2009.10农场党政办主任 高级经济师职称

 

1980.7中央电大英语专业(理科函授)结业

1985.7河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

1997.7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函授)毕业

 

1997河北作协会员,2011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沧州市作协副主席、沧州市散文学会会长

                   

三、写作理念

散文以渤海沿岸大草洼生态散文为特色,风格细腻而厚重。描摹自然、人生细节的美好,以细节突出主题上给人以深刻的冲击,试图在读者心中留下一道深刻的印痕;挖掘人类文明中深厚的积淀,使读者能够得到丰富、厚重的知识量,而不是浅薄与平俗。调动学养和底蔵,构建文学的美质。如果说细腻是文中的柔美,那么厚重即是文中阳刚。

张华北是“大洼文学”代表作家、领军作家。2000年,铁凝到沧州召开座谈会,对“大洼文学”文学板快作了定性,正式将“大洼文学”作为沧州的一个文学品牌。

大洼,是民众对渤海西岸大苇洼的俗称。张华北在大草洼边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致力于生态散文的创作。书写大自然中的生态之美,书写人文历史苍凉之美,书写地域人性之美。大洼是他最熟悉的最钟爱的那块土地,也是他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大洼以无私的神韵给他以灵感,他则以文学的底藏给予倾心的回报。在他的笔下,赋予一苇一木、一鱼一蛇、一鸟一虫以思考和对生存环境抗争的性格,建构大草洼里生命的坚韧和神圣的价值。这种难以割舍的对大草洼的依赖,促成他大部分创作灵感的集成。只有把创作的根像芦根扎进这片深厚的泥土里,才可以把它作为独特的创作源泉。

他认为,有良知的作家应负有生态文学的责任。他忧郁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来说,46亿年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久远时光概念。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也只有仅仅微不足道的200多万年,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人类是充当着极为自私的高级动物群体。人类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的组成,作家作品主要涉及的无非是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生态作家更为关注的是自然生态环境。

作家在人类生态环境恶化下,用笔讴歌自然的美好,谴责人类自身破坏生态的丑行,呼唤人类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对环境道德的忧思、对生态资源的担忧。同时,关注生命价值,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形成生态散文的积极意义。

 

                      

四、主要作品      

作品有散文集8部(其中待出版2部)、民间故事集1部、参编古籍整理3部。另创作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多篇。创作200余万字。

《大洼如歌》,200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描写渤海湾南大港湿地(俗称大洼)专集,描写自然、人文之美。

《大洼行吟》,描写南大港湿地及收入部分游记散文,展示大洼生态之美、山水之美。

《丹顶鹤的那些事儿》,2010年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国家林业局、中国散文学会专题著作。自费考察丹顶鹤,行程4000公里,是国内第一部以散文笔法创作的丹顶鹤专集,文笔精美,语言生动,融文学性、知识性、科普性为一炉。多省市列为读书月百部推荐书目,他被誉为丹顶鹤的代言人。

《九秋》,华文出版社出版。集中描写南大港湿地,笔法细腻、厚重,凸显大洼湿地生态散文之美。2015年《九秋》获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

《肖冰梅传》,细腻描写一个自强自立女子,以无比坚强的意志抚养5个孩子成才的故事。

《九秋芦花》,为河北沧州渤海新区文化丛书,精选湿地散文,多为作者生态散文代表作。

《父亲树》,待出,日记体散文集,以一个父亲在孩子重病后竭尽全力拯救孩子的生命,揭示父亲责任的神圣与人格的伟大。可与《妞妞》堪称姊妹篇。

《燕赵山水》,待出,游记散文集,结集太行山、燕赵大地等地游记散文。生动传神,行文追求唯美。

《神鞭赶水》民间故事集,与刘增华合著,收集大洼淀民间故事15万字,地域特色浓郁,引人入胜。

五、创作成就

    散文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美文》《散文百家》《中华散文》等几十家报刊,作品获河北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散文名作奖一等奖、第六届散文名作特别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英奖一等奖等多种全国、省级奖项。散文《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2008年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以大洼文学领军作家和文学成就评选为“2008年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2014散文集《丹顶鹤的那些事儿》获河北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2015年散文集《九秋》获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2015年获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

作品入选《中华散文大辞典》名录、多年度《中国散文年选》《我最喜欢的散文100篇》以及当代散文家选集《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致小鸟》等十余种全国选本。已有散文作品200多万字。并有诗歌、评论、民间文学及古籍整理等。有民间故事集《神鞭赶水》、参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注释、《纪晓岚全集·史通削繁》点校、《中华散文大辞典·清代名篇》等。

 

六、人物评价

《人民日报》曾报道,专家认为,张华北长期生活工作于广袤的湿地大洼,是观察细致、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家,在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境界。他善于将自然、社会、人类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了作品的道德和理想之美,是一位很有特色的散文作家。”(《人民日报》2005.9.22

“华北先生欣喜地抒写着这里一年四季中美丽的风光,抒写着这里种种的树木和花草、飞禽和走兽。他描摹得相当的周全、熟稔和逼真,如果没有经过许久的体察与认真的揣摩,肯定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在阅读着这些篇章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法国作家布封笔下的那些篇章。在勾勒每一种具体的对象时,华北先生确乎是显出了博识和精确的笔触。”(林非《大洼如歌·序》)

   “可贵之处在于,他坚守大洼,并以大洼为基地,伸张他在散文领域的创作天地。他立足于生活化,着眼于具象化,并加以提炼与升华,创作出湿地文化的独特品位。”“他的语言文字无疑是情文,却又不是笼而统之概括得了的。除语间带情,富有感染力之外,他的细腻而洗炼,描写到位而不拖沓的语言功夫显然是突出的特色。这里固然是基于作者内在富于情韵的素质,同时也与经验、技巧的圆熟和练达有关。”(石英《九秋·序·生活与艺术如此谐合》)

“他用逼真唯美生动最激情的文字描写大洼的景色和情感,并把关注生命与自然,追求‘生态散文’作为立足点,潜心地把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融于文字,力图用文学的形式为保护生态环境起一种人类精神的净化作用。成为一位出色的生态散文作家。”(《中国网·将文字与生命深深融入大洼的人》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