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洼文化

【美文·大洼四季】诗意春分
作者:南大港产业园区   发布时间:2018-3-22 9:24:18 

 

         

带着暖意的洼风一遍遍抚摸着树枝上每一个芽眼,洼边的各色树木已无心沉睡。白蜡的枝条看似漫无规则地伸展,但每一细枝梢又都是极力上仰着,芽眼鼓胀起黝黑的芽苞,看去如画家用墨汁随意点染而出,背景是一片天蓝的大纸。杨树挂满了花序,黛黑里更多了几分褐色,坠坠着怎不是满枝附着待飞的蝴蝶。

苇洼里延续了冬日的静谧,刈割后的大洼坦荡无垠,登高望去能见洼边乌黑的林带、海边银亮的风车。残留的苇丛和苇茬用潇洒的褐黄铺陈出广袤的大气。俯身看水,波光粼粼晃乱了你的视线,被那些残苇或遮或挡的是一支支新发的苇芽,尖尖的凸出在宁静水面一点、或一针,淡绿中抹着一层嫩紫。也许,此时节可以看作大洼一年中新生与辞旧的分界。

         

大队的鸿雁、豆雁、野鸭、天鹅们来了又飞走,苍鹭、白鹭、小䴙䴘们已不愿再远飞。麻雀是洼里最欢快的鸟儿,寒冬渐远,它们憋屈的绒毛充盈了春阳的温暖,洼边的苇穗是它们弹跳的簧,瞬间的起落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它们的喧闹惊起了雉鸡,从苇茬密布的苇塘飞起时并不十分的情愿。一只只相跟着向大洼深处低飞,雄雉的长尾炫耀地拖长着身影。留鸟们留恋着禽鸟们飞临聚会声喧大洼的时光。

         

洼里人并不关心天体的飞速运行,太阳运转到黄经零度即是春分,那是古人早就定下了的,相信古人说下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时令。清晨,孩子们还在梦境中快乐地游玩,奶奶拿起短小的擀面杖敲响了儿歌:“敲、敲、敲炕头,银子钱往家流;敲、敲、敲炕梢,银子钱往家挑;敲、敲、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孩子们的梦被梆梆声敲碎,看大人在院子里枣枝上挂上长鞭,顿时火星飞溅,炸响声震动着窗棂,震动着脚下的土地,震动着他们心目中的大龙抖动着鳞鳞金甲,仰首长吟着醒来。

洼里的渔人在大堤下修整窝棚上被寒风刮乱的苇箔,泥抹的烟囱冒出了淡淡的炊烟,像轻扬的纱飘动起弯曲的带,弥漫在洼边的树丛。渔家汉子站在堤上,叉着还未疲惫的腰向洼里看了又看,竟像那传说中的会憋宝的老汉在这里观望。传说很久以前,那老汉来到这里,手搭凉棚看见了大洼深处的一群猪崽。老汉淌着水进了大洼,赶着它们在水草肥美的台地上放牧。几年后,他告知洼下村子的朋友次日晨一起去捉小猪。谁知走漏了风声,一个贪心的老财捷足先登进洼藏在暗处,抓住了一只,拧下了一个耳朵,小猪蹬瞎了老财一只眼,老财得到的是一个金耳朵。小猪群呼啸而去,再无迹可寻。憋宝的老汉钻进大洼再去寻找,从此不见回来,捉金猪的梦想却留给了一代代洼里人。

走在洼边,踏上枯黄的荒草,走进虬枝老干的槐树林、榆树林,槐荚干缩在枝桠。脚下的暄土被踩出一个个潮湿的浅窝,层层叠叠未被严冬的风刮进洼沟的树叶,发出嚓嚓的生动的音调。一簇簇荠菜隐隐露出在树丛残叶里,小小的锯齿状叶绿绿的,还有那绒绒的苦蒿、艾蒿一齐点缀了树下的春色。              

                                              (原载于《沧州晚报》)

         

作者简介:

张华北,男,散文作家,笔名北夫,原籍四川省合江县。大学学历。供职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沧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市散文学会会长。有散文集《大洼如歌》《大洼行吟》《丹顶鹤的那些事儿》《九秋》《父亲树》《肖冰梅传》等8部。散文以渤海沿岸大草洼地域散文及生态散文为特色,风格细腻而厚重。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河北第12届文艺振兴奖、全国第24届孙犁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30年突出贡献奖、沧州骄傲十大新闻人物、燕赵文化之星等。

作品入选《中华散文大辞典》《中国散文年选》《我最喜欢的散文100篇》等十余种全国选本。有散文作品200多万字。参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纪晓岚全集》《中华散文大辞典》等。

“大洼文学”代表作家,2000年铁凝确立“大洼文学”为河北的一个文学板块。 

 
 【打印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