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产业园区管委会委托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黄骅市(渤海新区)南大港片区总体规划(2017--2030)》已经完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现将总体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
公示时间:2017年6月17日至2017年7月16日。
公示地点:南大港产业园区官方网站、南大港产业园区建设局。
公众意见通过文本方式进行提交:
联系电话:0317-5897790
邮箱:ndgjsj@126.com
特此公告。
南大港管理区建设局
2017年6月17日
附件:
一、全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三、近期建设规划
黄骅市(渤海新区)南大港片区总体规划公示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南大港产业园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和城镇化进程,指导南大港产业园区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南大港产业园区管委会对上一版总体规划进行细化,组织编制《黄骅市(渤海新区)南大港片区总体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次规划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一个是全域层面,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分“中心城市——新型社区”两个层次,其中“中心城市”是由双城构成,是指南大港中心城区和生态文化旅游新区,“新型社区”是指孔家庄新型社区、三分区新型社区、八大队新型社区和湿地文化娱乐新型社区,并确定各分区的等级、规模和职能;一个是中心城市层面,是分别对南大港中心城区规划区和生态文化旅游新区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的具体指导。
本次规划提出了以“多规合一”为基本理念和出发点,开展了全域规划,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在全域范围内统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一)南大港产业园区城镇空间结构
确定全区整体空间结构为“双城驱动、环湿地发展”的空间结构。
南大港中心城区以综合服务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新区作为新的增长极核带动环湿地生态和旅游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双城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促进整个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控制,强化环湿地各组团的生态经济属性,形成环湿地产业集群。
(二)南大港产业园区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南大港产业园区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区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中心城区的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两片:构建生态高效农业片区,以发展生态养殖区、特色果蔬种植、休闲农业、水产养殖为主;生态文化产业片区,以发展生态旅游、湿地商务休闲、湿地文化旅游为主。
两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两大先锋产业区,东兴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区。
多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多个优势产业项目,包括生态养殖、特色果蔬种植、休闲农业、湿地旅游、文化预留、水产养殖等项目。
(三)南大港产业园区等级体系规划
规划全区形成由2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和生态文化旅游新区)、4个新型社区(八大队新型社区、孔家庄新型社区、三分区新型社区、湿地文化娱乐新型社区)构成的居民点体系。
(四)南大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以湿地旅游、商贸物流、石油化工为优势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渤海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成为渤海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依托湿地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借助区位、交通、土地三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石油化工产业。
依托南大港湿地和农场田园风光,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高附加值精品农业、乡野休闲娱乐度假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高附加值和高实现性的产业组合和产业发展,激活区域竞争力,加快成为渤海新区经济增长极。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
渤海新区的重要核心,以发展休闲旅游、湿地度假为主的生态产业园区。
(二)城市职能
渤海新区重要的卫星新城;对接渤海新区以及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服务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全域综合服务中心及全域经济增长极。
产业职能——把城区建设成以特色农渔副产品加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生活职能——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旅游服务职能——培育旅游服务、商贸、信息相互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使南大港成为渤海新区北部的门户,承担渤海新区的重要休闲旅游服务职能。
(三)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5.6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8万人。
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6.9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9.14平方公里
(四)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期内,中心城区主城区(东部城市组团)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为:限制向东发展;重点向南发展;适当向西联动发展;控制向北发展。
南大港产业园区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北至北外环、南至南外环,西至荣乌高速,东至东外环,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南大港中心城区采用“多核带动,分片组团”的空间布局,落实到空间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两核、两轴、六组团”。
两核:即城市行政商业服务主中心和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副中心。
两轴:指康宁街-高新大道和兴港路横纵交叉形成的“十字形”城市发展轴。
六组团:指南大港城区的行政科教服务组团、城市湿地北生态居住组团、城市湿地南生态居住组团、新城西商业服务组团、新城东文体服务组团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六个组团。
(五)绿地系统规划
未来城区形成“一廊二岛、四带五湖”的开放式湿地文化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廊:廖家洼河生态绿化廊道,沟通两个城市组团的生态绿地系统,同时与外围生态环境相贯通。
二岛:整治中心城区南部现有环行湿地,结合南外环沿线水系形成岛状环行滨水景观。整治中心城区北部坑塘水系,形成蜿蜒环岛状滨水景观。
四带:沿西环路、东环路和玉河路、南外环水系建设的四条滨水景观带。
五湖:以现有的坑塘水系河流为基础建设五个湿地公园。分别为城区东部东湖(湿地)公园;兴港路以东、东环路以西中湖湿地公园;依托廖家洼河绿带形成的北湖滨水公园;在康宁街以北、童心街以南建设南湖区域性公园;扩建现有的西湖公园。
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5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至少建成一个10公顷以上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综合性公园,管理水平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其他公园、游园绿地管理水平达到三星级以上管理标准。远期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六)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形成“两轴一带、五区多点”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两轴——纵贯中心城区东部城市组团的兴港路城市景观轴、连接东西城市组团的康宁街城市景观轴线。
一带——廖家洼河流湿地文化景观带。
五区——老城行政服务风貌区、生态居住岛风貌区、未来新城生活风貌区、文娱活力岛风貌区和工业景观风貌区等五个城市景观风貌分区。
多点——老城湿地公共中心景观核心、廖家洼河滨水景观核心和环岛公园公共中心景观核心等3个主要景观节点和西湖湿地公园、中心广场、南湖公园、体育中心、工业公园5个次要景观节点构成。
(七)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主干道将形成“一环、五横、五纵”的路网结构。
“一环”。由东外环、西外环、南外环、北外环构成中心城区主城区(中心城区东部城市组团)外环路。
“五横”。为北环路、高新区北路-盛源街、规划纬一路-玉河街、高新大道-康宁街、规划纬四路-邓辛街。
“五纵”:为高新区路经一路、高新区东环路、西环路、兴港路、东环路。
(八)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在规划十二纬路南侧,西环西侧规划一座水厂,近期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远期扩建为4.5万立方米/日,占地面积为3.5公顷。
现状城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m3/d,可以满足城区近期污水量,远期扩建至1.5万m3/d,占地面积仍为4公顷。该污水处理厂负责老城区的污水处理。
在高新工业区规划1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万m3/d,规划占地面积3.5公顷。该污水处理厂负责高新工业区的污水处理。
在高新工业区规划1座110KV变电站,容量为3×50MVA,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
电信局、邮政局、广电局采取合建方式,另在中心城区规划2座邮政支局。
高新工业区设置燃气调压站一座。规划在康宁街与西环路交口新建一座加气站。
规划将现状南大港供热锅炉房远期扩建为312MW,占地2公顷,负责整个南大港中心城区供热。在高新工业区中部设置换热站,以满足工业区的用热参数需求。
规划新建3座垃圾转运站。
三、近期建设规划
1、公用设施建设
近期形成级配、结构合理的路网体系,中心城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水厂完成配套管网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2、公共服务设施
建成县级体育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馆、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健身器材、报栏书亭配置合理,公共厕所全部水冲式。
3、园林绿化
建成规模不小于10公顷的综合性公园一处,公园、游园绿地布局合理,达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4、容貌整治
完成建成区违法建筑拆除,无新增违法违章建筑;环境容貌达到省有关标准,基本杜绝“脏乱差”现象,达到环境容貌整齐、干净、有序,环境优美,管理精细的目标。











 |